天、地、君、亲、师、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2:29:52
天、地、君、亲、师、位.

天、地、君、亲、师、位.
天、地、君、亲、师、位.

天、地、君、亲、师、位.
天----上天地----大地君---皇帝亲---祖先
天地君亲师位”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这神位上排列第5的“师”,便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先生.把“师”供在“神位”上天天顶礼膜拜.
古人敬畏天地,拜祭天地是情理之中的.对于天授神权的皇帝,当然是要拜的.对已经故去的近亲要拜,表示不忘记祖先.
后来没有了皇帝,但是这种在神龛上供奉“天地君亲师位”的传统,还是保留下来.

只有“天、地、君、亲、师”,没有“天、地、君、亲、师、位”。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亲”之说。人们是天地所生所养,天姓父地姓母,天无日月,就无昼夜、四季的交替,没有阴阳...

全部展开

只有“天、地、君、亲、师”,没有“天、地、君、亲、师、位”。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亲”之说。人们是天地所生所养,天姓父地姓母,天无日月,就无昼夜、四季的交替,没有阴阳的交替,大地上的万物又怎能生长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国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国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国家之存亡”。这足以说明古人概念中的“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在易经中,乾主要是说天,有天父的含义;坤则主要说地,有地母的含义。在我们的实际感觉中,天就象一位严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这位无比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泽,却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一丝回报。因此,中国民间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以表达对大地的敬仰。土地神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还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国大陆,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凡有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现代祭祀土地神,多属于祈福、求财、保平安、保农业收成之意。

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把人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引导至人类文明时代,发明了各种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质量,奠定了人伦大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据说伏羲女娲制定人伦夫妻大纲,成为人伦之祖;炎帝尝百草,一天能遇上五十种毒,神而化之,从而发明了中草药,直到今天人们都在使用;黄帝所著的真宗修身养性之道,发明的医理和针灸流传世界使用到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正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周文王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周公之礼,国与国交,大礼三百,人与人交,威仪三千,成为社会稳步发展的保障”,现代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着国家之间的交往。

进入人伦者为亲,旁系的不说,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划分,它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对长辈要孝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容,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有礼遇。在这里不说血亲,只说朋友。朋友虽不是血亲,但胜似血亲。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层次的,有刎颈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神交、至交等等,还有酒肉之交。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朋友讲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亲,如同男女相爱,爱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说,对朋友要讲仁义,要相互宽容、谅解、忠信、尊重。还有诤友,是说还要相互批评帮助。古人的论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学习。
人的至亲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教育为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以至于《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正说明中国传统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孝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他的传承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播。

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这个师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而且也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然而在古代这个“师”更多的指历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因为他们的德服众人,功绩使得后人受益,比如人们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体力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孔子也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给人们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这些道理都是社会繁荣,国家稳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