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1500字以上.如题,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要求1500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3:39:16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1500字以上.如题,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要求1500字以上.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1500字以上.如题,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要求1500字以上.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1500字以上.
如题,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要求1500字以上.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1500字以上.如题,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当时的作家与作品进行分析.要求1500字以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特征,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自魏晋期间开始,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等.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天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一个道也不存在,之所以有万物,万物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道产生的,也不是道使然的,是它们自然地如此.而“我”也是自己而然的,不取决于任何什么,也不依赖于任何什么,因而完全独立.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真”,也不见于《论语》和《孟子》,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渔父》)这就是说:“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 .圣人不过是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扰而已.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这样看来,“真”和“自然”有相通的地方,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于道德的范畴.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自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以及嵇康、阮籍、锺嵘、刘勰、萧统等人关于“自然”和“真”的论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极深远的影响.嵇康和阮籍本身就是玄学家;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思想和玄学有很深的关系.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了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只要得到象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存意的象.如果不忘象就不能真正得到意,不忘言就不能真正得到象.要想真正得到意必须忘象,要想真正得到象必须忘言.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语言是人类伟大的创造,然而它同人类丰富的感情、心理相比,同大千世界相比,又是苍白无力的.文学创作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陆机在《文赋》中已经注意到文学创作中的言意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此后,陶渊明《饮酒》其五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意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锺嵘在《诗品》中每以滋味论诗,他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是诗之至也.”滋味,固可求诸言内,更须求诸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道理对诗人和读者都很重要.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说到底就在于此.而这正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一种新的情趣体验人生,成为和汉儒不同的新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