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人性善恶的小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8:47:23
求一篇人性善恶的小论文

求一篇人性善恶的小论文
求一篇人性善恶的小论文

求一篇人性善恶的小论文
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天赋道德;该说的根据是“四端”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人的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恻隐、羞耻、辞让、是非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上)意思是这四种心或品质,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人生来就固有的,只是人们没有通过思考而发现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普遍存在于一切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同上)其中“恻隐之心”——即仁之端,是核心.孟子举例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这个例子表明,善念的产生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而是恻隐之心的发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的“性善论”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困境:既然人具有“善端”,具有善的本性,那么何以会有恶呢?如果没有恶的本性,不具恶端,恶又从何而来?孟子还说:“富岁之弟多赖,凶岁之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这简直就是用后天环境来谈论人性之善恶了,显然与他的“性善论”大相径庭.
“性善论”在理论上的不彻底,创造了否定自身的条件;荀子的“性恶论”终于起而代之.荀子认为,一般所谓“善”,是一切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服从礼仪制度;所谓“恶”,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统治秩序.这种“善”,在人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相反,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如果不加以克制,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争夺、犯上、**,而仁义礼智等道德也就没有了.所以,事实上人生来就是“恶”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如果像孟子讲的那样——人性本善,那还要君主、圣人及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什么用呢?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为)也”(《性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他批判孟子没有把本性与人为两者区别开来,因此不能正确了解两者的关系,不能了解圣人、君子的重要作用.从总体上说,荀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要圆通一些,但 “性恶论”仍然存在自相矛盾的致命弱点:人性既然是“恶”的——在人性这个内因中不具备“善”的成分,而制度规范等又是后天的,是外部强加给人的,是外因,那么,在缺乏内在根据的情况下,外因何以能够发生作用?或者说,人何以会有道德行为?何以能成为善?荀子的解释是,这是由于反面的要求,亦即本身缺少什么就需要什么,“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但是,从逻辑上说,所谓内在的反面要求,实际上就是善的要求,所以,荀子的“性恶论”无形中由性恶一元论发展为善恶二元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