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7:31:05
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与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软件:其实,我们说任何的软件系统都是信息处理系统,从冯·诺依曼模型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到这个观点.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从信息素养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培养,他的层次远远高于软件的使用.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
现在让我来对这两种不容类型的教材试着来分析:
从广教版教材来看,个人认为编的非常的好.首先整本书的架构就是以内容为主线的,而内容很好的体现了培养信息素养的需要.其次,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和激发兴趣,在阅读与思考中激发灵感,参与到学习思考中来.
例如3.1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广教版提出设计报刊,但是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技巧,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网络获取到.而是给出了一般的设计方法:确定主题→收集与选择素材→设计版面→制作作品→评价修改.而这对于一般的多媒体设计来说是通用的.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早期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教科书完全就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操作问题,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而且极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视野的扩展.以《云南省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为例,在讲到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讲的就是word软件.一步一步手把手的教学生如何操作,完成一幅预先设计的作品.但是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时候需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评价这幅作品是否有效的表达出了想要表达的信息.显然从软件的学习来说这是高效的,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我们提倡的创新性社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学的是word软件编辑报刊,但是如果学生毕业后到了报社,学生可能面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例如Pagemaker),这时学生用老教材学到的技能很可能就此失效,但是按照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法.原因就在于软件是死的,而思想是活的.
有人说:一流的人才是思想家,他们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设想,利用想象力驱动科技的发展(用逻辑的思维来推导,从哲学走向科学).
二流的人才是具体的设计者,他们思考、设计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实现这些想象.
三流的人才是具体的实现者,他们通过不懈的劳动将想象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