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变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57:53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变迁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变迁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变迁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变迁
中国的君主专制,从秦汉到明清,总的趋势是不断强化.相权和君权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秦始皇当皇帝后说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康熙也说过: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两个相距两千年的皇帝,在专制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皇帝不是机器人,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就需要百官辅佐.秦汉实行三公九卿的的官僚制度,丞相为百官之首,拥有很大的权力.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如汉之萧何.汉武帝设立内廷,与宫内官吏决策大事,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开始受到挑战.到了西汉末年,尚书这个小官职,因为靠近皇帝,地位显赫,开始分丞相的权力,到了东汉,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经过不断演化,地位低下的尚书逐步成为掌握全国政务的最高官职,逐步代丞相执掌朝政.这一切,都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尚书省逐步成为国家的权利机构后,皇帝又开始亲近身边的人,原本为宦官担任的中书令,权力逐步上升.到了魏晋时期,中书令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门下省,原本是内府的一个小机构,官阶不高,因为与皇帝亲近,皇帝常常与其商议国事,于是,门下省逐步掌握朝政.尚书省,成为一个单纯的执行机构.
  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代,终于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同时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相权被一分为三.
  从三省的出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皇帝总是把大权交给身边信任的亲信,以取代皇帝以外的官僚机构,当这些亲信发展成丞相一样的庞大官僚机构以后,皇帝又开始找另外一些亲信,委以重任.也就是说,皇帝相信的,都是身边的亲信,而不是百官以及百官统领的决策机构.总之,皇帝的目的,就是设立一套自己亲信组成的内廷,对抗百官组成的外廷.以至于明清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意义正在于此.
  皇帝的命令,必修经过中央机构的同意才能发出,才算合法,门下省就拥有封驳权,也就是将皇帝的命令打会.这个规矩,是武则天开始破坏的,武则天经常绕开中央机构,给百官下命令.随着规矩的逐步破坏,从宋代开始,丞相的地位开始下滑,宋代,丞相已经不能站着和皇帝议事了,皇帝绕开中央机构,直接下旨的事情才逐步多起来.
  到了明代,皇帝干脆废丞相制,又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但皇帝毕竟不是机器人,繁杂的政务让皇帝焦头烂额.所以,从永乐开始,皇帝逐步选拔一下官阶低下的官员,充当自己的秘书,逐步形成了内阁制度.同时,为了制衡内阁的权力,又形成了一套有太监供职的内廷制度,和百官制度相对应.既有总督巡抚,又有镇守太监.可以说,国家形成了两套行政系统,是中国几千年来,内廷和外廷相互制约的终极体现.
  到了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更是将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军机处在整个清代,都没有成为国家的正式衙门,但是确实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处的官员,也不是国家的正式编制,都是有六部尚书或者王公贵族兼任,皇帝不信任,随时可以换掉,正是这种制度的出现,使清朝避免了历代封建王朝可能出现的各种统治危机,诸如宦官,藩镇,外戚等等.也正是这种封建君主专制,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言堂,真真正正的成立家天下.套用阎崇年的一句话,君主专制,对皇帝来说,避免了动乱,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和交接,当然是喜剧.但是,极端的专制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阻碍了这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当然是悲剧.
  看来,min主还是非常必要的,对统治者是悲剧,但是对国家,对人民,当然是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