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史记翻译白话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48:12
谁有史记翻译白话文?

谁有史记翻译白话文?
谁有史记翻译白话文?

谁有史记翻译白话文?
这样的行不?
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就神奇灵异,襁褓中能言语,幼小伶俐,长大勤勉,成年后聪明通达.
轩辕的时候,炎帝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微.诸侯互相侵伐,残害百姓,神农氏却无力征讨.于是轩辕时时举兵,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四方诸侯都来臣服于神农氏.但蚩尤最为残暴,一时还没有力量去讨伐.炎帝准备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属于轩辕.轩辕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使远方人民也能安居;驯服熊罴貔貅?虎等猛兽,用来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度交战,终于(克服炎帝)完成了他的壮志.
蚩尤作乱,不听从命令,于是轩辕向四方诸侯征集军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四方诸侯都尊轩辕为天子,以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从命令的,黄帝便去征伐;平定之后,即便离去.披荆斩棘,开山通道,没有过过一天安适的日子.
东边到达渤海,登上丸山和东岳泰山;西边到达崆峒,登上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与诸侯在釜山合符;而建都于涿鹿山广平山下的平地.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居所;环绕着军队构营以自卫.百官都用云命名,军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以监察万国.万国协和,而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禅之礼,黄帝亲临主持的居多数.获得宝鼎.用蓍草推算历数,预测未来的节气朔望.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理人民.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案:此句译文参考《大戴礼·五帝德》篇)、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种植百谷草木,德化及于鸟兽昆虫,遍布于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的瑞征,所以称为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只有十四个.
黄帝住在轩辕之丘,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孩子,他们的后代都曾掌有天下:一个是玄嚣,就是青阳,青阳降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个是昌意,降为诸侯,住在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儿名叫昌仆的为妻,生高阳,高阳有大德于民.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孙儿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帝颛顼.
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德如天的无尽,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接近他如太阳般和煦,远望他如云彩般绚丽.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惰慢.戴黄色冠冕,穿黑色士服,乘红色车,驾白色马.能弘扬顺从的美德,以敦亲睦族.亲族已和洽,又明确划分百官的职责.于是百官的治绩卓著,也亲和团结了天下诸侯.
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定出一年的历法,敬谨地把时令传授给百姓.分别命令羲仲住在郁夷叫旸谷的地方.敬谨地迎接旭日的初升,管理督导春季的耕种.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鸟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春分的日子.人民于是都分散到田野里,鸟兽也在生育交尾.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大交山(案:此句译文参考王引之《经义述闻》),管理督导夏季的农作,敬谨地祀日并记下日影.白天最长,傍晚火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此一景象来定准夏至的日子.人民于是尽全力助耕,鸟兽的羽毛也变得稀疏了.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敬谨地恭送太阳的隐没,管理督导秋收.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虚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秋分的日子.人民于是喜悦和乐,鸟兽也生长出新的羽毛.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管理考察农作物的储藏.白天最短,傍晚昴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冬至的日子.人民于是都留在室中取暖,鸟兽的羽毛也长得茸茸的.确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又用置闰的办法来调整四时的误差.确实地整饬百官,各种事业都欣欣向荣.
尧说:“谁可以治理国事?”放齐说:“嗣子丹朱通达明理.”尧说:“唉!顽劣好讼的人,不能用.”尧又说:“谁可以?”讙兜说:“共工遍揽事务,颇见成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巧言善辩,而用心邪僻,行似恭敬,却连天都敢欺谩,不能用.”尧又说:“啊,四方诸侯领袖,滚滚洪水漫天而来,浩浩荡荡地包围了群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忧心忡忡,有谁能使他去治理呢?”四人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人违背命令,残害同类,不可以.”都说:“先用用看吧,真的不行再不用.”尧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用了鲧,九年下来,治水的事业一点没有成绩.
……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

全部展开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收起

这个.........貌似史记就是白话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