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2:50:45
如何理解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如何理解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如何理解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如何理解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做人只有自己有努力的目标、其实也不用很在意哲学、哲学只是理论

体用不二,哲学指明方向,而路还要自己走。
人生是渡海的船,而智慧就是船长。

好像过去的人都是苍白的、似乎只有当代人才充实有信仰。纯属骚客文人们的无稽之言。哗众取宠之语,惟有贻笑大方。
记住,现在人并不比先辈们高明多少!不管怎样,咱也唱一段:
************************************* 唱词如下 ***********************************************
如何提升哲学...

全部展开

好像过去的人都是苍白的、似乎只有当代人才充实有信仰。纯属骚客文人们的无稽之言。哗众取宠之语,惟有贻笑大方。
记住,现在人并不比先辈们高明多少!不管怎样,咱也唱一段:
************************************* 唱词如下 ***********************************************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哲学是一门需要生活经验来配合的学问。所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培养思考习惯
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些人则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若是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冷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别人对这件事如何反应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件事情与你有什么关系,在别人看来,可能也会和你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举例来说,牛顿(Newton,1642—1727)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打在他的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注释: 我们只知道这个故事,却不曾了解科学流氓的内涵
看到这里不妨想一想:“如果是我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打在我的头上,我会怎么样?”或许我们会想:“啊!上天赐给我一个苹果,那么我就把它吃掉吧!”我们之所以无法成为牛顿,而只能成为一个多吃一个苹果的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思考的习惯。牛顿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发现了新的规律。
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掌握整体观点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对话录》。对话代表有两个人在交谈,你说你看到的,我说我看到的,我们看到的东酯虽然一样,但是观点与角度却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彼此在交谈的过程中互相沟通,最后能够增加双方的见解。
对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会有反方。我们平常和别人交谈时,不喜欢听到反面的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
其实所谓的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当然,我们年轻的时候未必喜欢圆融,甚至觉得那样好像没有什么个性,说任何话都四平八稳,想要面面俱到。然而,年龄与经验增加之后会发现,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量,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我们所介绍的中西哲学家,大都符合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能对宇宙与人生提出一套有系统的整体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方向),这就叫做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举例来说,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作诗,并且写过希腊悲剧。他20岁时遇到苏格拉底,听到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之后,画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写的诗和剧本全部烧掉,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并选择终身奉献于哲学思考的世界。
这种抉择的例子在中国古代也有。有一个人叫做曹交,资质不太好,他觉得孟子讲话很有道理,因此问孟子:“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汤身高九尺,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介于他们两个之间,但是为何他们两个都当了帝王,我却只会吃饭?”④孟子回答他:“如果你穿上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尧了。反之,则会学习桀而变成桀。”尧与桀是古代两位代表人物,尧代表了善人,桀则代表了恶人。因此,如果一个人穿上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成桀了。这说明了,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这就涉及所谓价值取向的问题。
每个人都必须作选择,那是对自己人生的期望。不过,许多年轻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跟偶像交换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会死而无憾。这种想法有很大的1司题。
常听到年轻人说,希望自己成为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乔丹等人,事实上这些偶像也有自己的困难。譬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动辄十几万人参加,但下台之后他可能需要依靠药物来稳定心情。一个人要能够承受十几万人的欢呼而不至于发疯,需要很高的精神修为与定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上台,却无法下台,他就必须借由药物让自己产生幻觉,或是靠另外一种刺激,让自己忘记上台后的那个自我,因为那个自我在千万人的欢呼之下,已经被神格化,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
西方有一句话说:“仆人眼中没有伟人。”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司机眼中没有伟人。”如果你是美国总统的司机,就不会觉得他特别伟大。因为你看到了他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久而久之当你看到总统受到万人欢呼时,心里可能会偷笑:“总统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的确,总统本来就没什么了不起,他只不过是被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塑造成很了不起的样子。事实上,真正的伟人不是要让别人欢呼,而是要让自己满意。
所以,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地把他人的价值观加诸自己身上。
既然人生是一个不断作选择的过程,那么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往哪里走?开始的时候也许需要设定一个偶像。很多人觉得青少年崇拜偶像并非好事,其实未必如此。我女儿小的时候也经常崇拜偶像。当时我很烦恼,常常劝她说某某偶像不好,某某偶像不行,因为在我的眼里,很少有偶像是够格的。有一天她终于抗议了:“如果没有这些偶像可以崇拜,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呢? 我一听,立刻恍然大悟。
一个人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思考社会上各种事情时,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自己衡量、判断,试着从其中的某个角度,掌握住某些因素。藉由这种方式,可以进行自我训练。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人活在世间最可惜的,就是变成乡愿。有一次子贡请教孔子:“一个人在乡里中,好人喜欢他,坏人也喜欢他,那这个人应该不错吧?”孔子回答:“不对。应该是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相反,如果是坏人喜欢你,好人讨厌你,那就大有问题了,因为这代表你属于坏人这一边。然而,好与坏都还算是价值取向,最怕的就是有些人认为“喜欢自己的就是好人,讨厌自己的就是坏人”,这样~来就无法谈任何问题了。
人生经由不断地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看过《泰坦尼克号》(Titanic)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当泰坦尼克号开始下沉时,船上共有两千多位乘客,却只有七百多人可以坐上救生艇逃走,这时出现的第一句话是“妇女与小孩优先”。这就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价值观。换作是我们,乍听之下,恐怕会觉得不可思议。
假设台湾地区是一条船,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快要下沉,这时候即使有人说“有权有钱的优先逃走,老弱妇孺等在最后”,恐怕一般人也不会觉得意外,因为我们一向处身在这种环境,许多位高权重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在西方则是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是“骑士精神”的表现,无论任何财大势大的人,碰到灾难时,一样是老弱妇孺优先。因为骑士精神是西方男性对自我的一种期望,他们认为男性较为强壮,比较容易在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所以应该让别人先走。
除了这一幕,我们还可以看到,船最后快要沉没时,居然还有几位乐师在甲板上继续拉着曲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最后关头安慰人心,让大家勉强维持平和的心境,跨越生死的界线,前往另外一个世界。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会死,但没有逃避的念头,这是相当令人动容的。这就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表现,其本身自成一个系统,也肯定了人性的尊严。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侮。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地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价值取向的真义。
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事实上,“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
当然。我们不必加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说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如果你的标准是由别人定的话,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譬如,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是比尔·盖茨(BillGates),我曾经看过一张照片,是他抱着两岁的女儿说:“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觉得自己真正快乐。”这就是亲情。可能很多人会说:“那为什么我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并不觉得快乐呢?”或许是这些人觉得自己不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因此不快乐。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
所谓“知行合一”的“知”,其实指的是一个广大的世界。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生命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我在耶鲁念书时,每次进入图书馆都会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因为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是台大图书馆的三倍,两边书架上都是书,一直堆到屋顶,你要拿位置比较高的书还必须用梯子爬上去。看到这么多书,我会觉得人生到底所为何来呢?
皓首穷经,一辈子努力写几本书,也不过是薄薄的几公分书脊,年轻学子在图书馆中晃一下就过去了,甚至不愿意伸手拿出来翻一下,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知识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学习知识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N.Whitehead,1861—1947)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统贯,把宇宙与人生连接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既然哲学是指“爱智”。就表示这门学问是一个开放的与动态的学习过程,要不停地质疑:“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这种判断所根据的标准,是如何成立的?”“宇宙与人生之间,人的生与死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吗?”换言之,就是要厘清概念,设定判准,并建构系统。

收起

做人只有自己有努力的目标、其实也不用很在意哲学、哲学只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