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练习题包括字词,拼音,翻译,译句,问答,中心,原文填空,拓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51:36
童趣练习题包括字词,拼音,翻译,译句,问答,中心,原文填空,拓展

童趣练习题包括字词,拼音,翻译,译句,问答,中心,原文填空,拓展
童趣练习题
包括字词,拼音,翻译,译句,问答,中心,原文填空,拓展

童趣练习题包括字词,拼音,翻译,译句,问答,中心,原文填空,拓展
(一)第1段
1、“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2、作者观察本领高超的句子: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3、写作者观察习惯的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写作者观察收获的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5、写作者儿时视力极好,又能观察入微的句子: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6、写作者幼时观察事物的癖好的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7、写作者观察有所发现的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8、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主旨词:物外之趣.
9、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物外之趣.
10、“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1、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童稚时.
12、余忆童稚时的特异之处是: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1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14、明察秋毫:在文中形容视力极佳.
15、“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两句是(夸张)地写作者幼年时(视力敏锐),又表现孩子的(天真、稚气).
16、作者善于观察,常得到怎样的妙处?故时有物外之趣
(二)第2—4段
1、运用夸张,写蚊子叫声的句子:夏蚊成雷.
2、写作者观察夏蚊时,产生奇异想象的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
3、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夏蚊成雷.
4、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私拟作.
5、儿时将蚊飞烟中比作鹤唳云端,你觉得这样的联想有何依据?
外形相似:有长足,有双翼;动作相似:都会飞;环境相似:有烟缭绕,像白云悠悠.
6、第二段最能体现“趣”的句子:为之怡然称快.
7、把蚊比作鹤时,作者写自己入神的语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8、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9、写观蚊所感的句子:为之怡然称快.
10、第3段中写作者幼时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的句子: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1、第3段中作者描写的“物外之趣”的句子是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12、第三段写作者幼时观察景物的地点是: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观察的方式是:蹲其身,使与台齐;观察的所得感受是: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3、观察二虫斗时,虾蟆搅局,我的第一反应是:
不觉呀然一惊;接着的举动是: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找出第三段中和“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照应的句子是: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5、第四段中与课文首句相照应的句子:余年幼.
16、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17、第四段中“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出幼年沈复有哪些特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表现了对吞食小虫的虾蟆的厌恶和痛恨之情.(2)充满童趣,而且善良,爱惜生灵.(3)是个天真,正直、善良、可爱的孩子.
七、解释词语
1、余忆童趣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2、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3、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4、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5、定神细视:精神.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6、徐喷以烟:介词,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7、物外之趣:助词,的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童趣》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汉字。 1、项为之强。(  ) 2、童稚( ) 3、鹤lì( )云端 4、土lì (  ) 5、怡然( ) 6、hè( ) 7、lài虾蟆 8、明察秋háo( ) 9、藐小( ) 10、拟zuò( ) 二.用加字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必细...

全部展开

《童趣》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汉字。 1、项为之强。(  ) 2、童稚( ) 3、鹤lì( )云端 4、土lì (  ) 5、怡然( ) 6、hè( ) 7、lài虾蟆 8、明察秋háo( ) 9、藐小( ) 10、拟zuò( ) 二.用加字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必细察其纹理( ) 2、兴正浓( ) 3、果如鹤唳云端( ) 4、以丛草为林( ) 三、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1、昂首观之( ) 2、项为之强( ) 3、方出神( ) 4、驱之别院( ) 四、用解释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1、 怡然称快: 2、 明察秋毫: 3、 怡然自得: 4、 庞然大物: 5、 夏蚊成雷: 五、填空题。 1、《童趣》作者是 代文学家 ,选自 。 2、余忆童稚时,能 , ,见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 。 3、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 ,凹者为壑, , 。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 , 。 六、解释下列加点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能张目对日( )    余忆童稚时(    ) 1、日   一日 ( ) 2、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   )       徐喷以烟(      ) 3、观  作青云白鹤观(    ) 4、以  以丛草为林(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项为之强(       ) 5、之  项为之强(    )   6、为  以丛草为林(     )      驱之别院(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必细察其纹理(     ) 7、其  蹲其身 (      ) 七、运用。指出加点字的意思。 1、通假字:项为之强 2、词类活用:鞭数十 八、翻译句子。 1、状语后置:又留蚊于素帐中。                                            2、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3、被字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九、根据所给意思,选择课文中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2、超出事物的本身。(  ) 3、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4、未染色的帐子。(  ) 十、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7.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9.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10.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                                                                                           附加题: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                                                                                       

收起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观之,兴正浓( ) ②方出神( )
鞭数十 ( ) 盖一癞蛤蟆也( )
26、翻译:(4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全部展开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观之,兴正浓( ) ②方出神( )
鞭数十 ( ) 盖一癞蛤蟆也( )
26、翻译:(4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7、请根据理解填空。(3分)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庞然大物”是指_ _ ,“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____ _,“树”是指_ __ 。
28、《童趣》一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3分)


29、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3分)
、 、
30、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收起

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