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主要是名人 ,像什么孔子 孟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56:34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主要是名人 ,像什么孔子 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主要是名人 ,像什么孔子 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
主要是名人 ,像什么孔子 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主要是名人 ,像什么孔子 孟子.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孙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 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他祖父田书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并把乐安(即今山东惠民县)封为采邑之地,于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来.
其他: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吴起(BC440~BC381):
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赞曰:尉缭称吴起“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鄄之间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孙膑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再一次是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齐威王十五年),魏将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集大臣谋议“早救还是晚救?”邹忌认为“不如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救.”孙膑则认为应等韩、魏两败俱伤时出兵,这样既可令韩完全听命于齐,又可有战胜魏兵的把握.齐王采纳孙膑的意见,暗中答应救韩,韩国因为仗恃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抗魏.五战不胜,又向齐求救,齐威王抓住韩魏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十万兵力救韩.齐军仍以攻其必救的“围魏救赵(这次是救韩)”战法,直奔魏都大梁.庞涓闻齐进军国都,遂撤消对韩的包围而回师,欲击破齐军于大梁.魏惠王也大肆兴兵遣将,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军十万迎击齐师,企图与齐军进行决战.孙膑根据魏军骄傲轻敌,急于求战必将轻兵冒进的情况分析,提出用逐日减灶以引诱魏军追击的策略.田忌乃使齐军退却时为十万灶,第二天减到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追行三日大喜,认为齐军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轻骑锐卒,兼程追赶.孙膑计算魏军的行程,判断将于日落进入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乃于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处设下埋伏.庞涓的追兵,果然在预计的时刻进入齐军设的埋伏圈,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溃散,齐军全面出击,大败魏军,擒魏太子申,庞涓愤愧自杀.
这一仗,魏国遭到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则逐渐强盛起来.
田忌因与齐相邹忌不和,于马陵战后的第二年逃奔楚国,封于江南.齐宣王即位后,又受召回国复职.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齐乱奔吴,至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经其好友伍子胥推荐将其所著《孙子兵法》二三篇献给吴王,并在吴宫教战,实践了兵法之妙,被拜为将军,辅佐吴王,经军治国,联合唐、蔡二国于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万,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消灭楚军20余万,首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史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伏越人,名显诸侯.”而后因吴王夫差荒淫无度,辞官隐居而殁.
【左丘明】 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 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左传》为其所著,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吴起、商鞅、墨子、荀子、

http://hi.baidu.com/shixuanfo/blog/item/0b07083423e84b3f5bb5f5c1.html

首先要弄明白,春秋战国的区别,春秋时代结束一般说法是从魏韩赵三家分晋为止。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三家分晋止,期间300多年历史,出的名人名事真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了。
最著名的可能就是诸子百家、春秋五霸、还有辅佐五霸的名人,还有一些与成语有关的人物吧。
1、千金一笑,即烽火戏诸侯,主要人物是周幽王和褒姒
2、兄弟相残,这个故事百家讲坛里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

全部展开

首先要弄明白,春秋战国的区别,春秋时代结束一般说法是从魏韩赵三家分晋为止。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三家分晋止,期间300多年历史,出的名人名事真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了。
最著名的可能就是诸子百家、春秋五霸、还有辅佐五霸的名人,还有一些与成语有关的人物吧。
1、千金一笑,即烽火戏诸侯,主要人物是周幽王和褒姒
2、兄弟相残,这个故事百家讲坛里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里说过,郑庄公的两个儿子互相残杀,主要人物有郑庄公,庄公老婆、颍考叔等。
3、管鲍之交,即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4、一鼓作气,即初中咱们上过的那个《曹刿论战》,这里有个著名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涉及人物,齐桓公,鲁庄公,曹刿,管仲等。
5、老马识途,还是与齐桓公、管仲有关,具体事记可查“老马识途”成语词条
6、仙鹤坐车,还是齐桓公的事,还涉及到卫国。
7、唇亡齿寒,涉及人物,齐桓公、秦穆公、百里奚等。
8、五张羊皮,涉及人物,秦穆公、百里奚
说不完了,具体看这个网站
http://blog.163.com/zwh_qs/blog/

收起

晋鄙朱亥侯赢春申君李园项燕屈原张仪苏秦吕不韦蔡泽商鞅范雎平原君田忌孙膑伍子胥。。。。。。《战国策》里能找到很多。。。。。。门客最多的四公子: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还有一个不知道了,《百家讲坛--秦始皇》里有很多事迹

屈 原(前 339 ? ~ 前 278 ?)
战 国 末 期 楚 国 人,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和 爱 国 诗 人。 名 平, 字 原。 楚 武 王 熊 通 之 子 屈 瑕 的 后 代。 丹 阳 (今 湖 北 秭 归) 人。
生 平
屈 原 一 生 经 历 了 楚 威 王、 楚 怀 王、 顷 襄 王 三 个 时 期,而 主 要 活 动 于 楚 怀 王 时...

全部展开

屈 原(前 339 ? ~ 前 278 ?)
战 国 末 期 楚 国 人,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和 爱 国 诗 人。 名 平, 字 原。 楚 武 王 熊 通 之 子 屈 瑕 的 后 代。 丹 阳 (今 湖 北 秭 归) 人。
生 平
屈 原 一 生 经 历 了 楚 威 王、 楚 怀 王、 顷 襄 王 三 个 时 期,而 主 要 活 动 于 楚 怀 王 时 期。 这 个 时 期 正 是 中 国 即 将 实 现 大 一 统 的 前 夕, “横 则 秦 帝, 纵 则 楚 王。” 屈 原 因 出 身 贵 族, 又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故 而 早 年 深 受 楚 怀 王 的 宠 信, 位 为 左 徒、 三 闾 大 夫。 屈 原 为 实 现 楚 国 的 统 一 大 业, 对 内 积 极 辅 佐 怀 王 变 法 图 强, 对 外 坚 决 主 张 联 齐 抗 秦, 使 楚 国 一 度 出 现 了 一 个 国 富 兵 强、 威 震 诸 侯 的 局 面。 但 是 由 于 在 内 政 外 交 上 屈 原 与 楚 国 腐 朽 贵 族 集 团 发 生 了 尖 锐 的 矛 盾, 由 于 上 官 大 夫 等 人 的 嫉 妒, 屈 原 后 来 遭 到 群 小 的 诬 陷 和 楚 怀 王 的 疏 远。
怀 王 十 五 年 (前 304), 张 仪 由 秦 至 楚, 以 重 金 收 买 靳 尚、 子 兰、 郑 袖 等 人 充 当 内 奸, 同 时 以 “献 商 於 之 地 六 百 里” 诱 骗 怀 王, 致 使 齐 楚 断 交。 怀 王 受 骗 后 恼 羞 成 怒, 两 度 向 秦 出 兵, 均 遭 惨 败。 于 是 屈 原 奉 命 出 使 齐 国 重 修 齐 楚 旧 好。 此 间 张 仪 又 一 次 由 秦 至 楚, 进 行 瓦 解 齐 楚 联 盟 的 活 动, 使 齐 楚 联 盟 未 能 成 功。 怀 王 二 十 四 年, 秦 楚 黄 棘 之 盟, 楚 国 彻 底 投 入 了 秦 的 怀 抱。 屈 原 亦 被 逐 出 郢 都, 到 了 汉 北。
怀 王 三 十 年, 屈 原 回 到 郢 都。 同 年, 秦 约 怀 王 武 关 相 会, 怀 王 遂 被 秦 扣 留, 最 终 客 死 秦 国, 顷 襄 王 即 位 后 继 续 实 施 投 降 政 策, 屈 原 再 次 被 逐 出 郢 都, 流 放 江 南, 辗 转 流 离 于 沅、 湘 二 水 之 间。 顷 襄 王 二 十 一 年 (公 元 前 278 ), 秦 将 白 起 攻 破 郢 都, 屈 原 悲 愤 难 捱, 遂 自 沉 汨 罗 江, 以 身 殉 了 自 己 的 政 治 理 想。
创 作
创 作 屈 原 的 作 品 计 有 《离 骚》、 《天 问》、 《九 歌》 (11 篇)、 《九 章》 (9 篇)、 《招 魂》, 凡 23 篇。 此 外, 《卜 居》、 《渔 父》 等 篇 是 否 为 屈 原 所 作, 学 术 界 尚 有 争 议。 其 中, 《离 骚》 是 屈 原 的 代 表 作,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史 上 最 长 的 一 首 浪 漫 主 义 的 政 治 抒 情 诗。 《天 问》 是 古 今 罕 见 的 奇 特 诗 篇, 它 以 问 语 一 连 向 苍 天 提 出 了 172 个 问 题, 涉 及 了 天 文、 地 理、 文 学、 哲 学 等 许 多 领 域, 表 现 了 诗 人 对 传 统 观 念 的 大 胆 怀 疑 和 追 求 真 理 的 科 学 精 神。 《九 歌》 是 在 民 间 祭 歌 的 基 础 上 加 工 而 成 的 一 组 祭 神 乐 歌, 诗 中 创 造 了 大 量 神 的 形 象, 大 多 是 人 神 恋 歌。
屈 原 的 作 品 是 他 坚 持 “美 政” 理 想, 与 腐 朽 的 楚 国 贵 族 集 团 进 行 斗 争 的 实 录。 他 的 “美 政” 理 想 表 现 在 作 品 中, 就 是 “举 贤 而 授 能 兮, 循 绳 墨 而 不 颇” (《离 骚》)。 所 谓 “举 贤 授 能”, 就 是 不 分 贵 贱, 把 真 正 有 才 能 的 人 选 拔 上 来 治 理 国 家, 反 对 世 卿 世 禄, 限 制 旧 贵 族 对 权 位 的 垄 断。 他 还 以 奴 隶 傅 说、 屠 夫 吕 望、 商 贩 宁 戚 的 历 史 事 迹 为 例, 说 明 了 不 拘 身 份 选 拔 人 才 的 合 理 性。 所 谓 “循 绳 墨 而 不 颇”, 就 是 修 明 法 度, 即 法 不 阿 贵, 限 制 旧 贵 族 的 种 种 特 权。 屈 原 的 “美 政” 理 想 反 映 了 他 与 楚 国 腐 朽 贵 族 集 团 的 尖 锐 对 立, 表 达 了 他 革 除 弊 政 的 进 步 要 求, 而 其 最 终 目 的 就 是 要 挽 救 祖 国 危 亡, 使 楚 国 走 上 富 强 的 道 路。 与 此 相 关, 屈 原 的 作 品 还 深 刻 揭 露 了 楚 国 政 治 的 黑 暗、 楚 国 贵 族 集 团 的 腐 朽 和 楚 王 的 昏 庸, 表 现 了 他 坚 持 “美 政” 理 想、 坚 持 节 操, “虽 九 死 而 犹 未 悔” 的 斗 争 精 神; 同 时 表 现 了 他 忧 国 忧 民、 爱 国 爱 民、 矢 志 献 身 祖 国 的 决 心。 屈 原 虽 遭 谗 被 疏, 甚 至 被 流 放, 但 他 始 终 以 祖 国 的 兴 亡、 人 民 的 疾 苦 为 念, 希 望 楚 王 幡 然 悔 悟, 奋 发 图 强, 做 个 中 兴 之 主。 他 明 知 忠 贞 耿 直 会 招 致 祸 患, 但 却 始 终 “忍 而 不 能 舍 也”; 他 明 知 自 己 面 临 着 许 许 多 多 的 危 险, 在 “楚 材 晋 用” 的 时 代 完 全 可 以 去 别 国 寻 求 出 路, 但 他 却 始 终 不 肯 离 开 楚 国 一 步。 表 现 了 他 对 祖 国 的 无 限 忠 诚 及 其 “可 与 日 月 争 光” 的 人 格 与 意 志。
影 响
屈 原 是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位 伟 大 的 爱 国 诗 人。 是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的 杰 出 代 表。 作 为 一 位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和 爱 国 志 士, 屈 原 爱 祖 国 爱 人 民、 坚 持 真 理、 宁 死 不 屈 的 精 神 和 他 “可 与 日 月 争 光” 的 巍 巍 人 格, 千 百 年 来 感 召 和 哺 育 着 无 数 中 华 儿 女, 尤 其 是 当 国 家 民 族 处 于 危 难 之 际, 这 种 精 神 的 感 召 作 用 就 更 加 明 显。 作 为 一 个 伟 大 的 诗 人, 屈 原 的 出 现, 不 仅 标 志 着 中 国 诗 歌 进 入 了 一 个 由 集 体 歌 唱 到 个 人 独 创 的 新 时 代, 而 且 他 所 开 创 的 新 诗 体 — — 楚 辞, 突 破 了 《诗 经》 的 表 现 形 式,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诗 歌 的 表 现 力, 为 中 国 古 代 的 诗 歌 创 作 开 辟 了 一 片 新 天 地。 后 人 也 因 此 将 《楚 辞》 与 《诗 经》 并 称 为 “风、 骚”。 “风、 骚” 是 中 国 诗 歌 史 上 现 实 主 义 和 浪 漫 主 义 两 大 优 良 传 统 的 源 头。 同 时, 以 屈 原 为 代 表 的 楚 辞 还 影 响 到 汉 赋 的 形 成。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屈 原 是 一 位 最 受 人 民 景 仰 和 热 爱 的 诗 人。 据 《续 齐 谐 记》 和 《隋 书· 地 理 志》 载, 屈 原 于 农 历 五 月 五 投 江 自 尽。 中 国 民 间 五 月 五 端 午 节 包 粽 子、 赛 龙 舟 的 习 俗 就 源 于 人 们 对 屈 原 的 纪 念。 1953 年, 屈 原 还 被 列 为 世 界 “四 大 文 化 名 人” 之 一, 受 到 世 界 和 平 理 事 会 和 全 世 界 人 民 的 隆 重 纪 念。
墨 子
战 国 初 期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墨 家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姓 墨 名 翟, 生 卒 年 不 详。
生 平
近 代 学 者 一 般 认 为, 墨 子 生 于 公 元 前 476 年 左 右, 卒 于 公 元 前 390 年 左 右。 墨 子 出 生 何 地, 也 有 争 议。 《史 记· 孟 荀 列 传》 说 他 是 “宋 之 大 夫”, 《吕 氏 春 秋· 当 染》 认 为 他 是 鲁 国 人, 也 有 的 说 他 原 为 宋 国 人, 后 来 长 期 住 在 鲁 国。 墨 子 自 称 “今 翟 上 无 君 上 之 事, 下 无 耕 农 之 难”, 似 属 当 时 的 “士” 阶 层。 但 他 又 承 认 自 己 是 “贱 人”。 他 可 能 当 过 工 匠 或 小 手 工 业 主, 具 有 相 当 丰 富 的 生 产 工 艺 技 能。 墨 子 “日 夜 不 休, 以 自 苦 为 极”, 长 期 奔 走 于 各 诸 侯 国 之 间, 宣 传 他 的 政 治 主 张。 相 传 他 曾 止 楚 攻 宋, 实 施 兼 爱、 非 攻 的 主 张。 他 “南 游 使 卫”, 宣 讲 “蓄 士” 以 备 守 御。 又 屡 游 楚 国, 献 书 楚 惠 王。他 拒 绝 楚 王 赐 地 而 去, 晚 年 到 齐 国, 企 图 劝 止 项 子 牛 伐 鲁, 未 成 功。 越 王 邀 墨 子 作 官, 并 许 以 五 百 里 封 地。 他 以 “听 吾 言, 用 我 道” 为 前 往 条 件, 而 不 计 较 封 地 与 爵 禄, 目 的 是 为 了 实 现 他 的 政 治 抱 负 和 主 张。
哲 学 政 治 思 想
墨 子 哲 学 思 想 的 主 要 贡 献 是 在 认 识 论 方 面。 他 以 “耳 目 之 实” 的 直 接 感 觉 经 验 为 认 识 的 唯 一 来 源, 他 认 为, 判 断 事 物 的 有 与 无, 不 能 凭 个 人 的 臆 想, 而 要 以 大 家 所 看 到 的 和 所 听 到 的 为 依 据。 墨 子 从 这 一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经 验 论 出 发, 提 出 了 检 验 认 识 真 伪 的 标 准, 即 三 表: “上 本 之 于 古 者 圣 王 之 事”, “下 原 察 百 姓 耳 目 之 实”, “废(发)以 为 刑 政, 观 其 中 国 家 百 姓 人 民 之 利”。 墨 子 把 “事”、 “实”、 “利” 综 合 起 来, 以 间 接 经 验、 直 接 经 验 和 社 会 效 果 为 准 绳, 努 力 排 除 个 人 的 主 观 成 见。 在 名 实 关 系 上, 他 提 出 “非 以 其 名 也, 以 其 取 也” 的 命 题, 主 张 以 实 正 名, 名 副 其 实。 墨 子 的 认 识 论 也 有 很 大 的 局 限 性, 他 忽 视 理 性 认 识 的 作 用, 片 面 强 调 感 觉 经 验 的 真 实 性。 他 曾 以 有 人 “尝 见 鬼 神 之 物, 闻 鬼 神 之 声” 为 理 由, 得 出 “鬼 神 之 有” 的 结 论。 墨 子 的 世 界 观 中 存 在 着 深 刻 的 内 在 矛 盾。 一 方 面 他 强 调 “非 命”、 “尚 力”, 认 为 决 定 人 们 不 同 遭 遇 的 不 是 “命”, 而 是 “力”。 他 指 出, “赖 其 力 而 生, 不 赖 其 力 则 不 生”, 充 分 肯 定 “人 力” 在 社 会 生 活 与 改 造 自 然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另 一 方 面, 墨 子 又 肯 定 “天 志” 和 “鬼” 的 作 用。 他 把 “天” 说 成 是 有 意 志 的 人 格 神,宣 扬 “顺 天 意 者”, “必 得 赏”; “反 天 意 者”, “必 得 罚”。 他 认 为 “兼 相 爱, 交 相 利” 就 是 “顺 天 意”, “别 相 恶, 交 相 贼” 就 是 “反 天 意”。 他 又 认 为, 鬼 神 能 “赏 贤 而 罚 暴”。 他 把 天 鬼 的 意 志 和 百 姓 的 利 益 说 成 是 一 回 事, 认 为 天 鬼 是 专 门 为 万 民 “兴 利 除 害” 的, 这 实 际 上 成 了 墨 子 所 操 持 的 工 具。 墨 子 在 政 治 上 提 出 了 “兼 爱”、 “非 攻”、 “尚 贤”、 “尚 同”、 “节 用”、 “节 葬”、 “非 乐” 等 主 张。 “兼 以 易 别” 是 他 的 社 会 政 治 思 想 的 核 心, “非 攻” 是 其 具 体 行 动 纲 领。 他 认 为 只 要 大 家“ 兼 相 爱, 交 相 利”, 社 会 上 就 没 有 强 凌 弱、 贵 傲 贱、 智 诈 愚 和 各 国 之 间 互 相 攻 伐 的 现 象 了。 他 对 统 治 者 发 动 战 争 带 来 的 祸 害 以 及 平 常 礼 俗 上 的 奢 侈 佚 乐, 都 进 行 了 尖 锐 的 揭 露 和 批 判。 在 用 人 原 则 上, 墨 子 主 张 任 人 唯 贤, 反 对 任 人 唯 亲, 主 张 “官 无 常 贵, 而 民 无 终 贱”。 他 还 主 张 从 天 子、 诸 侯 国 君 到 各 级 正 长, 都 要 “选 择 天 下 之 贤 可 者” 来 充 当; 而 人 民 则 要 服 从 君 上, 做 到 “一 同 天 下 之 义”。
商 鞅
战 国 时 秦 国 政 治 家。 姓 公 孙, 卫 国 贵 族, 又 称 卫 鞅 或 公 孙 鞅。 年 轻 时 好 刑 名 之 学, 在 魏 相 公 叔 座 门 下 任 中 庶 子 (或 作 “御 庶 子”)。 公 叔 座 临 终 前 将 其 推 荐 给 魏 惠 王, 惠 王 不 能 用。 商 鞅 闻 秦 孝 公 下 令 求 贤, 发 愤 图 强, 乃 离 魏 去 秦, 以 变 法 强 国 之 术 说 孝 公, 孝 公 以 商 鞅 为 左 庶 长, 下 令 变 法。 变 法 令 下 达 后, 商 鞅 以 三 丈 之 木 置 于 国 都 南 门, 募 民 有 能 徙 木 于 北 门 者 赏 10 金, 但 无 人 响 应。 他 又 将 赏 金 增 至 50 金, 有 一 人 应 募, 即 获 得 50 金, 以 此 来 取 信 于 民。 当 时 太 子 犯 法, 商 鞅 刑 其 师 傅 公 子 虔、 公 孙 贾。
商 鞅 执 法 敢 于 不 避 贵 势, 在 秦 国 震 动 颇 大。 孝 公 二 十 年 (前 342), 秦 国 富 强。 周 天 子 和 诸 侯 派 人 向 秦 祝 贺。 次 年, 秦 乘 魏 在 马 陵 之 战 中 的 失 利 而 伐 魏, 魏 公 子 印 率 军 拒 之, 商 鞅 用 诈 谋 虏 取 印 而 破 其 军, 魏 割 河 西 (今 陕 西 东 部) 向 秦 求 和。 商 鞅 以 此 战 功 受 封 於、 商 (今 陕 西 商 县、 河 南 西 峡 一 带)15 邑, 号 称 商 君。 商 鞅 相 秦 期 间, 因 执 法 较 严 引 起 秦 贵 族 的 怨 恨。 孝 公 卒 后, 太 子 惠 王 立。 公 子 虔 之 徒 为 报 夙 怨, 告 商 鞅 有 谋 反 企 图, 派 官 吏 逮 捕 他。 商 鞅 打 算 逃 入 魏 国, 魏 人 因 公 子 印 曾 中 其 计 而 丧 师, 故 拒 不 接 纳。 商 鞅 不 得 已 而 归 秦, 乃 与 其 徒 属 发 邑 兵 攻 郑 (今 陕 西 华 县), 兵 败 被 俘。 惠 王 车 裂 商 鞅, 并 灭 其 族。
孟 子(约 前 372 ~ 前 289 )
战 国 时 期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儒 家 的 主 要 代 表 之 一。 名 轲, 邹 (今 山 东 邹 县) 人。 约 生 于 周 烈 王 四 年, 约 卒 于 周 赧 王 二 十 六 年。 相 传 孟 子 是 鲁 国 贵 族 孟 孙 氏 的 后 裔, 幼 年 丧 父, 家 庭 贫 困, 曾 受 业 于 子 思 的 学 生。 学 成 以 后, 以 士 的 身 份 游 说 诸 侯, 企 图 推 行 自 己 的 政 治 主 张, 到 过 梁 (魏) 国、 齐 国、 宋 国、 滕 国、 鲁 国。 当 时 几 个 大 国 都 致 力 于 富 国 强 兵, 争 取 通 过 暴 力 的 手 段 实 现 统 一。 孟 子 的 仁 政 学 说 被 认 为 是 “迂 远 而 阔 于 事 情”, 没 有 得 到 实 行 的 机 会。 最 后 退 居 讲 学, 和 他 的 学 生 一 起,“序 《诗》、《书》, 述 仲 尼 之 意, 作 《孟 子》 七 篇”。
在 孟 子 生 活 的 时 代, 百 家 争 鸣,“杨 朱、 墨 翟 之 言 盈 天 下”。 孟 子 站 在 儒 家 的 立场 加 以 激 烈 抨 击。 孟 子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孔 子 的 思 想, 提 出 一 套 完 整 的 思 想 体 系, 对 后 世 产 生 了 极 大 的 影 响, 被 尊 奉 为 仅 次 于 孔 子 的 “亚 圣”。
政 治 思 想
政 治 思 想 孟 子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孔 子 的 德 治 思 想, 发 展 为 仁 政 学 说, 成 为 其 政 治 思 想 的 核 心。 他 把 “亲 亲”、 “长 长” 的 原 则 运 用 于 政 治, 以 缓 和 阶 级 矛 盾,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长 远 利 益。
孟 子 一 方 面 严 格 区 分 了 统 治 者 与 被 统 治 者 的 阶 级 地 位, 认 为 “劳 心 者 治 人, 劳 力 者 治 于 人”, 并 且 模 仿 周 制 拟 定 了 一 套 从 天 子 到 庶 人 的 等 级 制 度; 另 一 方 面, 又 把 统 治 者 和 被 统 治 者 的 关 系 比 作 父 母 对 子 女 的 关 系, 主 张 统 治 者 应 该 像 父 母 一 样 关 心 人 民 的 疾 苦, 人 民 应 该 像 对 待 父 母 一 样 去 亲 近、 服 侍 统 治 者。
孟 子 认 为, 这 是 一 种 最 理 想 的 政 治, 如 果 统 治 者 实 行 仁 政, 可 以 得 到 人 民 的 衷 心 拥 护; 反 之, 如 果 不 顾 人 民 死 活, 推 行 虐 政, 将 会 失 去 民 心 而 变 成 独 夫 民 贼, 被 人 民 推 翻。 仁 政 的 具 体 内 容 很 广 泛, 包 括 经 济、 政 治、 教 育 以 及 统 一 天 下 的 途 径 等, 其 中 贯 穿 着 一 条 民 本 思 想 的 线 索。 这 种 思 想 是 从 春 秋 时 期 重 民 轻 神 的 思 想 发 展 而 来 的。
孟 子 根 据 战 国 时 期 的 经 验, 总 结 各 国 治 乱 兴 亡 的 规 律, 提 出 了 一 个 富 有 民 主 性 精 华 的 著 名 命 题: “民 为 贵, 社 稷 次 之, 君 为 轻”。 认 为 如 何 对 待 人 民 这 一 问 题, 对 于 国 家 的 治 乱 兴 亡, 具 有 极 端 的 重 要 性。 孟 子 十 分 重 视 民 心 的 向 背, 通 过 大 量 历 史 事 例 反 复 阐 述 这 是 关 乎 得 天 下 与 失 天 下 的 关 键 问 题。 孟 子 说: “夫 仁 政, 必 自 经 界 始”。 所 谓 “经 界”, 就 是 划 分 整 理 田 界, 实 行 井 田 制。 孟 子 所 设 想 的 井 田 制, 是 一 种 封 建 性 的 自 然 经 济, 以 一 家 一 户 的 小 农 为 基 础, 采 取 劳 役 地 租 的 剥 削 形 式。 每 家 农 户 有 五 亩 之 宅, 百 亩 之 田, 吃 穿 自 给 自 足。 孟 子 认 为, “民 之 为 道 也, 有 恒 产 者 有 恒 心, 无 恒 产 者 无 恒 心”, 只 有 使 人 民 拥 有 “恒 产”, 固 定 在 土 地 上, 安 居 乐 业, 他 们 才 不 去 触 犯 刑 律, 为 非 作 歹。 孟 子 认 为, 人 民 的 物 质 生 活 有 了 保 障, 统 治 者 再 兴 办 学 校, 用 孝 悌 的 道 理 进 行 教 化, 引 导 他 们 向 善, 这 就 可 以 造 成 一 种 “亲 亲”、 “长 长” 的 良 好 道 德 风 尚, 即“ 人 人 亲 其 亲、 长 其 长, 而 天 下 平”。 孟 子 认 为 统 治 者 实 行 仁 政,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人 民 的 衷 心 拥 护, 这 样 便 可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孟 子 所 说 的 仁 政 要 建 立 在 统 治 者 的 “不 忍 人 之 心” 的 基础上。 孟 子 说: “先 王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斯 有 不 忍 人 之 政 矣。” “不 忍 人 之 心” 是 一 种 同 情 仁 爱 之 心。 但 是, 这 种 同 情 仁 爱 之 心 不 同 于 墨 子 的 “兼 爱”, 而 是 从 血 缘 的 感 情 出 发 的。 孟 子 主 张, “亲 亲而 仁 民”,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仁 政 就 是 这 种 不 忍 人 之 心 在 政 治 上 的 体 现。
伦 理 思 想
孟 子 把 伦 理 和 政 治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强 调 道 德 修 养 是 搞 好 政 治 的 根 本。 他 说: “天 下 之 本 在 国, 国 之 本 在 家, 家 之 本 在 身。” 后 来 《大 学》 提 出 的 “修 齐 治 平” 就 是 根 据 孟 子 的 这 种 思 想 发 展 而 来 的。
孟 子 把 道 德 规 范 概 括 为 四 种, 即 仁、 义、 礼、 智。 同 时 把 人 伦 关 系 概 括 为 五 种, 即 “父 子 有 亲, 君 臣 有 义, 夫 妇 有 别, 长 幼 有 序, 朋 友 有 信”。 孟 子 认 为, 仁、 义、 礼、 智 四 者 之 中, 仁、 义 最 为 重 要。 仁、 义 的 基础是 孝、 悌, 而 孝、 悌 是 处 理 父 子 和 兄 弟 血 缘 关 系 的 基 本 的 道 德 规 范。 他 认 为 如 果 每 个 社 会 成 员 都 用 仁 义 来 处 理 各 种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封 建 秩 序 的 稳 定 和 天 下 的 统 一 就 有 了 可 靠 保 证。
为 了 说 明 这 些 道 德 规 范 的 起 源, 孟 子 提 出 了 人 性 本 善 的 思 想。 他 认 为,尽管 各 个 社 会 成 员 之 间 有 分 工 的 不 同 和 阶 级 的 差 别, 但 是 他 们 的 人 性 却 是 同 一 的。 他 说: “故 凡 同 类 者,举 相 似 也, 何 独 至 于 人 而 疑 之? 圣 人 与 我 同 类 者。” 这 里, 孟 子 把 统 治 者 和 被 统 治 者 摆 在 平 等 的 地 位, 探 讨 他 们 所 具 有 的 普 遍 的 人 性。 这 种 探 讨 适 应 于 当 时 奴 隶 解 放 和 社 会 变 革 的 历 史 潮 流, 标 志 着 人 类 认 识 的 深 化, 对 伦 理 思 想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巨 大 的 推 进。
孟 子 认 为, 仁 义 礼 智 的 道 德 是 天 赋 的。 是 人 心 所 固 有 的, 是 人 的 “良 知、 良 能”, 是 人 区 别 于 禽 兽 的 本 质 特 征。 他 说: “仁 义 礼 智 根 于 心”, “仁 义 礼 智 非 由 外 铄 我 也, 我 固 有 之 也”, 其 理 由 是 人 人 都 有 “善 端”, 即 恻 隐 之 心, 羞 恶 之 心、 辞 让 之 心、 是 非 之 心, 称 为 “四 端”; 有 的 人 能 够 扩 充 它, 加 强 道 德 修 养, 有 的 人 却 自 暴 自 弃, 为 环 境 所 陷 溺, 这 就 造 成 了 人 品 高 下 的 不 同。 因 此, 孟 子 十 分 重 视 道 德 修 养 的 自 觉 性。 孟 子 对 于 士 阶 层 的 要 求 是 严 格 的, 认 为 无 论 环 境 多 么 恶 劣, 也 要 奋 发 向 上, 把 恶 劣 的 环 境 当 作 磨 练 自 己 的 手 段。 应 该 做 到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成 为 一 个 真 正 的 大 丈 夫。 如 果 遇 到 严 峻 的 考 验, 应 该“ 舍 生 而 取 义”, 宁 可 牺 牲 生 命 也 不 可 放 弃 道 德 原 则。 他 认 为 通 过 长 期 的 道 德 实 践, 可 以 培 养 出 一 种 坚 定 的 无 所 畏 惧 的 心 理 状 态, 这 就 是 所 谓 “浩 然 之 气”。 这 种 气 “至 大 至 刚”, 能 够 主 动 扩 张, 充 塞 于 天 地 之 间。
孟 子 的 性 善 说 是 一 种 道 德 先 验 论。 宋 代 以 后, 为 理学 家 们 普 遍 接 受, 成 为 正 统 的 人 性 论 思 想, 影 响 深 远。
哲 学 思 想
孟 子 哲 学 思 想 的 最 高 范 畴 是 天。 孟 子 继 承 了 孔 子 的 天 命 思 想, 剔 除 了 其 中 残 留 的 人 格 神 的 含 义, 把 天 想 象 成 为 具 有 道 德 属 性 的 精 神 实 体。 他 说: “诚 者, 天 之 道 也。” 孟 子 把 诚 这 个 道 德 概 念 规 定 为 天 的 本 质 属 性, 认 为 天 是 人 性 固 有 的 道 德 观 念 的 本 原。 孟 子 的 思 想 体 系, 包 括 他 的 政 治 思 想 和 伦 理 思 想, 都 是 以 天 这 个 范 畴 为 基 石 的。
关 于 天 人 关 系, 孟 子 认 为 天 与 人 二 者 是 相 通 的。 从 天 的 方 面 来 说, 天 是 万 事 万 物 的 主 宰, 人 事 的 一 切, 都 是 由 天 决 定 的。 从 人 的 方 面 来 说, 不 仅 人 的 善 性 来 自 天 赋, 而 且 人 心 的 思 维 功 能 也 是 天 所 赐 与 的。 人 心 具 备 天 的 本 质 属 性, 只 要 反 反 求 诸 己, 尽 量 发 挥、 扩 展 自 己 的 本 心, 就 可 以 认 识 天。
孟 子 极 力 追 求尽心 知 天 的 精 神 境 界。 为 了 达 到 这 种 境 界, 他 提 出 了 一 套 道 德 修 养 的 方 法 和 认 识 论 的 思 想, 强 调 主 体 的 自 觉、 向 内 追 求, 认 为 如 果 达 到 了 这 种 境 界, 可 以 产 生 一 种 巨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