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6:28:41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诗词的创作风格
韩愈
  简介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 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成就及贡献
  韩愈,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名作品有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柳宗元
  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 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论著
  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骚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 柳宗元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编辑本段
  欧阳修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现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 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苏洵
  基本资料
  苏洵姓名: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生平介绍
  北宋散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曾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轼
  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生平简介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详细信息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旧党.豪放派词人.
  编辑本段
  苏辙
  简介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主要作品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