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火怎么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2:12:28
鬼火怎么形成的?

鬼火怎么形成的?
鬼火怎么形成的?

鬼火怎么形成的?
人体的骨骼里含有较多的磷化钙.人死了,躯体里埋在地下腐烂,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磷由磷酸根状态转化为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气体物质,燃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起来.磷化氢产生之后沿着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光,这就是磷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火”.

这是由磷元素引起的。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死后就是郊野中的兽骨、坟墓中的人骨)含有磷,这些磷既不是白磷,也不是红磷,而是以磷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当人、兽死后被埋在地里,尸体腐烂,磷化合物长期被烈日灼晒、雨露淋洗后逐渐渗入土中,发生分解形成磷化氢。磷化氢气体有好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做“联磷”,它和白磷一样,在空气中会自燃烧。这种气体从地里泄漏出来,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由于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

全部展开

这是由磷元素引起的。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死后就是郊野中的兽骨、坟墓中的人骨)含有磷,这些磷既不是白磷,也不是红磷,而是以磷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当人、兽死后被埋在地里,尸体腐烂,磷化合物长期被烈日灼晒、雨露淋洗后逐渐渗入土中,发生分解形成磷化氢。磷化氢气体有好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做“联磷”,它和白磷一样,在空气中会自燃烧。这种气体从地里泄漏出来,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由于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着火点而自燃,产生蓝绿色的微弱火焰,“鬼火”出现了。其实,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有磷化氢冒出,只不过白天日光很强,看不见“鬼火”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夏夜在墓地里常看到“鬼火”了。

收起

如果酷热的盛夏之夜,你耐心地去凝望那野坟墓冢较多的地方,也许你会发现有忽隐忽现的蓝色的星火之光。这迷信的人们所说的:“那是死者的阴魂不断,鬼魂在那里徘徊,”即所谓“鬼火”。有的人还说,如果的有人从那里经过,那些“鬼火”还会跟着人走呢。
“鬼火”的传说
由于民间不知鬼火成因,只知这种火焰多出现在有死人的地方,而且忽隐忽现,因此称这种神秘的火焰作“鬼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鬼魂作祟的现...

全部展开

如果酷热的盛夏之夜,你耐心地去凝望那野坟墓冢较多的地方,也许你会发现有忽隐忽现的蓝色的星火之光。这迷信的人们所说的:“那是死者的阴魂不断,鬼魂在那里徘徊,”即所谓“鬼火”。有的人还说,如果的有人从那里经过,那些“鬼火”还会跟着人走呢。
“鬼火”的传说
由于民间不知鬼火成因,只知这种火焰多出现在有死人的地方,而且忽隐忽现,因此称这种神秘的火焰作“鬼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鬼魂作祟的现象。于世界各地皆有关于鬼火的传说,例如在爱尔兰,鬼火就衍生为后来的万圣节南瓜灯,安徒生的童话中也有以鬼火为题的故事《鬼火进城了》。据说当德国炼金术士勃兰德在1669年发现磷后,就用了希腊文的“鬼火”来命名这种物质,但该希腊词亦可解作“启明星”,没有证据当时他就是借了“鬼火”的意思来命名磷。
中国对鬼火的传说也很多,清朝蒲松龄所写《聊斋志异》中就经常提及鬼火,而民间则认为是阎罗王出现的鬼灯笼。然而早于南宋已有人明白磷质和鬼火出现间的关系,例如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就提及“予年十馀岁时,见郊野间鬼火至多,麦苗稻穗之杪往往出火,色正青,俄复不见。盖是时去兵乱未久,所谓人血为磷者,信不妄也。今则绝不复见,见者辄以为怪矣。”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九卷》更直接写道:“磷为鬼火。”
日本传说中的鬼怪,亦多有描述鬼火,在绘画这些鬼怪(尤其是夏天出没的鬼怪)的时候经常会画几团鬼火在旁边。
难道真是“鬼火”吗?真的是死人的阴魂吗?不是的,人死了,人的一切活动也都停止了。根本不存在什么脱离身躯的灵魂。
“鬼火”实际上是磷火,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它是这样形成的:人体内部,除绝大部分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外,还含有其他一些元素,如磷、硫、铁等。人体的骨骼里含有较多的磷化钙。人死了,躯体里埋在地下腐烂,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磷由磷酸根状态转化为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气体物质,燃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起来。磷化氢产生之后沿着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光,这就是磷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火”。
“鬼火”为什么多见于盛夏之夜呢?这是因为盛夏天气炎热,温度很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磷化氢易于形成。由于气温高,磷化氢也易于自燃。
那为什么“鬼火”还会追着人“走动”呢?大家知道,在夜间,特别是没有风的时候,空气一般是静止不动的。由于磷火很轻,如果有风或人经过时带动空气流动,磷火也就会跟着空气一起飘动,甚至伴随人的步子,你慢它也慢,你快它也快;当你停下来时,由于没有任何力量来带动空气,所以空气也就停止不动了,“鬼火”自然也就停下来了。这种现象决不是什么“鬼火追人”。
另外补充:磷在自然条件下燃烧温度为40℃。所以磷是极易燃烧的!
鬼火被纳入科学探讨的课题大约只有200年的时间,这些诡异的火焰现在不再神秘莫测了。经科学实验证明,鬼火实际上是有机体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在其构成中最主要的“可疑分子”就是磷化氢。这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其分子由1个磷原子和3个氢原子组成,是在有机物腐烂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墓地或者沼泽地是其出没的主要场所的原因)。磷化氢发出一种烂鱼味,一旦释放到空气中,就同氧气发生反应,燃烧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是因为甲烷的存在。但根据收集到的少得可怜的证据,鬼火是“冷火”,与存在甲烷的燃烧特点相左。此外,甲烷火焰呈淡蓝色,而鬼火则是淡黄色的。这样就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鬼火并不是燃烧的结果,而是另外一种现象:化学发光。在这种情况下,从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不是热量,而只有可见光。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用生物发光这个名词来描述,动物和植物都存在这种现象。

妇孺皆知的一个例子是萤火虫。借助于荧光素酶(一种加速化学反应的酶),使存在于萤火虫腹部的荧光素同氧气发生反应,在求偶阶段产生亮光。

收起

答的抽象点:磷在燃烧

人或动物的尸体散发出的磷化氢自燃成为了白色带蓝绿色的磷火,又叫阴火,迷信的人叫它"鬼火",简单一点,好抄~~

阴火是磷火的俗称,又叫鬼火,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磷与水或碱作用时产生磷化氢,是无色可以自燃的气体。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的磷化氢,并自燃。夜间野外有时看到的白色带蓝绿色的火焰就是磷火。
阴火的温度并不高,磷化氢燃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起来。磷化氢产生之后沿着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光。
夏天夜晚,郊原旷野或古古坟地附近,有时会出现蓝绿色的火焰,...

全部展开

阴火是磷火的俗称,又叫鬼火,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磷与水或碱作用时产生磷化氢,是无色可以自燃的气体。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的磷化氢,并自燃。夜间野外有时看到的白色带蓝绿色的火焰就是磷火。
阴火的温度并不高,磷化氢燃点很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便会燃烧起来。磷化氢产生之后沿着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光。
夏天夜晚,郊原旷野或古古坟地附近,有时会出现蓝绿色的火焰,若隐若现,飘忽不定。过去在农村有这样一种传说,人死后会变成鬼,鬼害怕光,所以白天不敢出来,只在晚上出现。在坟地或荒野,有时在夜里会出现一团团绿幽幽或浅蓝色的火焰,跳跃不定。更奇怪的是:它会跟着人走,你停它也停下,你跑它也跟着你跑。迷信者就说这是“鬼”在夜间出门照路的“鬼火”,还把“鬼火”添枝加叶地说成是什么阎罗王出现的鬼灯笼,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也常常谈到“鬼火”。
其实,这是由磷元素引起的。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死后就是郊野中的兽骨、坟墓中的人骨)含有磷,这些磷既不是白磷,也不是红磷,而是以磷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当人、兽死后被埋在地里,尸体腐烂,磷化合物长期被烈日灼晒、雨露淋洗后逐渐渗入土中,发生分解形成磷化氢。磷化氢气体有好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做“联磷”,它和白磷一样,在空气中会自燃烧。这种气体从地里泄漏出来,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由于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着火点而自燃,产生蓝绿色的微弱火焰,“鬼火”出现了。其实,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有磷化氢冒出,只不过白天日光很强,看不见“鬼火”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夏夜在墓地里常看到“鬼火”了。
那为什么“鬼火”还会追着人“走动”呢?大家知道,在夜间,特别是没有风的时候,空气一般是静止不动的。由于磷火很轻,如果有风或人经过时带动空气流动,磷火也就会跟着空气一起飘动,甚至伴随人的步子,你慢它也慢,你快它也快;当你停下来时,由于没有任何力量来带动空气,所以空气也就停止不动了,“鬼火”自然也就停下来了。这种现象决不是什么“鬼火追人”。
其实,鬼火之说并非中国独有。磷是德国汉堡的炼金家勃兰德在1669年发现的,“磷”的希腊文原意就是“鬼火”。
磷化氢
磷化氢; 膦; 膦烷; Phosphine; Hydrogen phosphide; Phosphorus trihydride; CAS:7803-51-2
理化性质
无色气体。纯时几乎无味,但工业品有腐鱼样臭味。分子式H3-P。分子量34。相对密度 1.17。熔点 -133℃。沸点 -87.7℃。自燃点 100~150℃。蒸气压 20 atm(-3℃)。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1.79%(26 g/m3。微溶于水(20℃时,能溶解 0.26 体积磷化氢)。空气中含痕量P2H4可自燃; 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爆炸。能与氧气、卤素发生剧烈化合反应。通过灼热金属块生成磷化物,放出氢气。还能与铜、银、金及他们的盐类反应。
接触机会
工业上,用水作用于磷化钙,或氢作用于黄磷,或黄磷加碱煮沸均能产生磷化氢。磷的提炼和磷化物的制造,乙炔制造,含磷化物的矽铁遇水时均能产生磷化氢。它可作为熏蒸剂用于动物饲料、烟草; n-型半导体的掺杂剂; 聚合反应的引发剂; 缩合反应催化剂; 也可作为生产几种阻燃剂的中间体。上述过程中均可接触到磷化氢。
侵入途径
经呼吸道吸收。口服磷化锌进入胃内时,遇胃酸放出 PH3,从胃肠道内吸收入血。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0: 1000 ppm/5M。大鼠吸入LC50: 11 ppm/4H。小鼠吸入LCL0: 380 mg/m3/2H。高毒。对人的毒作用:当空气中浓度 2~4mg/m3 可嗅到其气味; 9.7mg/m3 以上浓度,可致中毒; 550~830mg/m3 接触 O.5~1.0 小时发生死亡,2798mg/m3可迅速致死。磷化锌的人经口 LD100约为 40mg/kg。磷化氢从呼吸道吸入,首先刺激呼吸道,致粘膜充血、水肿,肺泡也有充血、渗出,严重时有点状广泛出血,肺泡充满血性渗出液,这是发生急性肺水肿的病理基础。磷化氢经肺泡吸收而至全身,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肾等器官。经口误服的磷化物,在胃内遇酸放出磷化氢,并从胃肠道吸收入血,与从呼吸道吸入的磷化氢所引起的中毒相似。
磷化氢在体内代谢情况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急性磷化氢中毒是吸入磷化氢气体后(或误服磷化锌后)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磷化氢中毒起病较快,数分钟即可出现严重中毒症状,但个别病人潜伏期可达 48小时。 急性磷化氢中毒主要表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咳嗽、胸闷, 并有咽干、腹痛及腹泻等。心电图示 ST-T 改变或肝功能异常,经适当治疗,多在 1周内恢复。重度中毒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可有下列表现之一种或多种:昏迷、抽搐、肺水肿、休克、明显心肌损害及明显肝、肾损害等。主要危险期在起病后 1~3 天内,若能渡过第 1周,多能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
磷化氢吸入中毒时,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发生较快,磷化锌经口急性中毒时,胃肠症状发生较早,且较突出。
根据接触史或服毒史、临床检查,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可诊断为急性磷化氢中毒。血磷、血钙测定无诊断意义。
处理
立即脱离现场,按一般急救常规处理。口服磷化锌者,应积极催吐、洗胃、导泻以排除胃肠道内残留毒物,即使就医时已延迟多时,仍应积极洗胃。对有症状者应至少观察24~48 小时,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给予足够营养及维生素。尚无特效解毒剂,不能使用肟类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要早期、积极处理昏迷、肺水肿及肝、肾损害等,其治疗原则和护理与内科类同。

收起

自燃 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想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就会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部散发掉就积累起来,是温度逐步身高。当到达这种物质自行燃烧的温度时,就会自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

全部展开

自燃 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想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就会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部散发掉就积累起来,是温度逐步身高。当到达这种物质自行燃烧的温度时,就会自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

收起